中国教育在线 徐明磊/摄 陈小红/制图
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360足球比分: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杜玉波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走过了由小到大、由弱向强的辉煌历程,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折。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发展的丰富经验,科学规划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奋力开启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征程。结合学习贯彻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着眼世界水平、着力中国特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谈几点认识。
第一,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核心使命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延绵数百年,其间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逐步拓展,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人才培养的第一功能和核心使命没有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中国教育提出的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总纲领、总遵循、总方针,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始终坚守的根本教育理念。
当下,我国正在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一项高等教育的引领性工程、示范性工程、突破性工程。它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这个“一流”的内涵很丰富,要素有很多,标准是多元的,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可以争创一流。一流的核心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一流人才既包括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也包括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必须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首要追求;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把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改革的着力点,着重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把服务国家需要作为责任担当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大学要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心同向,要始终以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为使命担当。这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规律。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要始终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责任和使命,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体现,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战略任务。
当下,高校要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切实担负起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为民族奋发的历史责任。一方面,要培养担当科技强国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支撑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主力军作用,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大事,一定要办好。
最近,360足球比分:正在谋划一系列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创新实验。比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雄安新区教育、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构建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新格局、促进海南教育创新发展。再比如,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等等。这些措施,都是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来设计的,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参与到这些重大举措中来。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产业布局升级的进程不断加快,迫切需要调整教育结构,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积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对这个问题,要站在国家大局的高度来审视,深刻理解“转型”的意义和实质。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来,转到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不同类型人才上来。无论是新建本科院校还是其他高校,都面临着转向质量提升、内涵发展新阶段的巨大挑战,大幅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把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作为价值追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推动国家发展、引领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我们的大学必须始终把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作为价值追求,在“四为服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中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只是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只有8000多美元,不但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还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产业结构看,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很多“上天入海”技术方面都有所突破,但整体上我国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特别是我国在制造业很多方面是落后的。据有关调研显示,32%的关键材料研发在中国仍为空白,52%的关键材料、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和绝大多数计算机处理器、存储芯片,都依赖进口。应该说,我们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短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知识产权保护下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高等教育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大学在人才、科技助推经济建设主战场方面,既大有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
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功利化倾向。我认为,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除了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还要看它对国家、民族、对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从根本上来说,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高校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它能拉动GDP几个百分点,也不在于它能发表多少篇SCI文章,而在于其人才的培养质量,尤其是要看它的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做了多大贡献。
第四,把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办学方略
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功能决定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走开放发展道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是否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开放的办学理念、重要的国际影响,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需要把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不可动摇的重要办学方略。
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应该把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请进来”。具体来说,是要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良好的师资、优秀的课程和教材请进来。同时,应该注意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既要借鉴,也要弘扬。”这个道理十分深刻,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虚心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也必须理性客观地看待和保持我国教育的优势。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校发展的强大合力。
另一方面,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应该注重“走出去”。但是,“走出去”应该重点布局,不能一哄而上。其中,出国留学是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加强出国留学的科学规划,针对国家最需要的专业,把最有潜力的学生选拔出来,送到国外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学习深造。应该加大尖端人才、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来华杰出青年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等五类人才培养力度。
扩大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既需要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也需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久前,我率团到美国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开展座谈交流,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对与中国高等教育加强联系合作有着强烈的兴趣。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响应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牵头发起了“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在推动中巴两国高校合作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工作机制和举措,都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益探索。
第五,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集中体现在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核心是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关键是政治领导和政治根基,基础是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要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加强建设,特别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强阵地。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
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领导在教育系统能不能有效实现,取决于基层党组织体系健不健全,党的建设抓得好不好。要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把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要搞成“两张皮”。要通过基层党组织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常讲,党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就是做暖人心的工作。在高校,就是要做好广大教师的工作,既要厚爱,也要严管,注重激励与惩戒相结合,注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引导,把广大教师团结和凝聚在党组织周围,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
全面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高校应该形成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为支撑的现代化大学制度整体框架。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现行领导体制运转好;学习借鉴国内外办学治校先进经验,把学术组织作用发挥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把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把握好,全面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
(本文为作者11月3日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的讲话)